CSS 理论知识点
记录一些(那啥需要的)理论知识点,其他的 CSS 语法与技巧请点这里
介绍一下盒模型
什么是盒模型?
当对一个文档进行布局时,浏览器的渲染引擎会根据标准之一的 CSS
基础框盒模型(CSS basic box model),将所有元素表示为一个个矩形的盒子;CSS
决定这些盒子的大小、位置以及属性(如颜色、背景、边框尺寸等)
每个盒子(即盒模型)从外到内由这四个部分组成
margin
外边距(不计入盒子的实际大小)border
边框padding
内边距content
内容
盒模型分为 W3C
标准盒模型和 IE
盒模型,其区别只有一个:计算盒子实际大小(即总宽度/总高度)的方式不一样
以宽度计算来举 🌰
W3C
标准盒模型(默认)- 盒子实际宽 =
width
+padding
+border
- 其中
width
只包含content
(即内容区域的宽度) - 通过
box-sizing: content-box;
来设置为W3C
标准盒模型
- 盒子实际宽 =
IE
盒模型- 盒子实际宽 =
width
- 其中
width
=content
+border
+padding
- 通过
box-sizing: border-box;
来设置为IE
盒模型
- 盒子实际宽 =
什么是 BFC
?
先了解一些前置知识:格式化上下文(Formatting Context)
前置知识:格式化上下文(Formatting Context)
格式化上下文(Formatting Context)即 FC
,是 Web
页面中一种特殊的渲染区域,并有一套渲染规则,它决定了其元素如何排列、定位,以及和其他元素的关系和相互作用
在 CSS
中,每个元素都属于一个特定的格式化上下文。有一些元素自带格式化上下文,例如根元素(html
)、块级元素、浮动元素、绝对定位元素等。其他元素则可以通过一些 CSS
属性来创建自己的格式化上下文,例如 display: inline-block
、overflow: hidden
、float: left
等。
相关资料:
BFC
即块级格式化上下文(Block Formatting Context),是 Web
页面中一种渲染模式,用于确定块级元素如何排列、定位和与其他元素交互,其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容器,里面的元素和外部的元素相互不影响
BFC
的布局规则
BFC
内部的Box
会在垂直方向,一个接一个的放置(不会出现元素重叠)BFC
中两个Box
垂直方向的距离由margin
决定- 同一个
BFC
中两个相邻Box
的垂直边距margin
会发生重叠,在不同的BFC
中则不会发生重叠 BFC
中每个子元素的左外边距(margin-left
)与容器父元素的左边界相接触(border-left
)BFC
中元素的布局不受外界的影响,也不会影响到外界的元素- 形成了
BFC
的区域不会与浮动元素区域重叠 - 计算
BFC
的高度时,浮动元素也会参与计算
- 形成了
BFC
如何创建
- 根元素(
<html>
) - 浮动元素:
float
不为none
- 绝对定位元素:
position
为absolute
或fixed
display
值为如下属性inline-block
行内块元素flow-root
块级元素盒table
该行为类似于<table>
元素table-cell
该行为类似于<td>
元素table-caption
该行为类似于<caption>
table-row
该行为类似于<tr>
元素table-row-group
该行为类似于<tbody>
元素table-header-group
该行为类似于<thead>
元素table-footer-group
该行为类似于<tfoot>
元素inline-table
内联表格
display
值为flex
inline-flex
grid
inline-grid
的直接子元素,且它们本身都不是flex
、grid
、table
容器contain
值为layout
、content
或paint
的元素overflow
不为visible
和clip
的块元素- 多列容器:
column-count
或column-width
值不为auto
column-span
值为all
BFC
的应用场景
解决了什么问题
- 浮动元素高度塌陷
- 阻止元素被浮动元素覆盖
- 防止
margin
重叠(塌陷) - 自适应布局
常见的格式化上下文总结
BFC
:块级格式化上下文(Block Formatting Context)IFC
:行内格式化上下文(Inline Formatting Context)在IFC
中元素会沿着基线对齐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TCFC
:表格单元格格式化上下文(Table Cell Formatting Context)在TCFC
中表格的列宽会根据单元格的内容自动调整,而不会出现列宽不一致的情况FFC
:弹性盒子格式化上下文(Flexbox Formatting Context)在FFC
中弹性盒子元素可以按照自己的尺寸和顺序进行排列。GFC
:网格格式化上下文(Grid Formatting Context)在GFC
中网格元素可以按照网格的行和列进行排列
FFC
和 GFC
除布局之外规则与 BFC
块格式上下文类似,其容器中不存在浮动子元素,但排除外部浮动和阻止外边距重叠仍然有效
伪选择器(伪元素和伪类)
伪选择器包含伪元素和伪类,其都是添加到一个选择器末尾的关键字
伪元素
伪元素即伪元素选择器,是通过元素内部创造假的元素,其不能匹配任何真实存在的 html
元素,使用双冒号(::
)语法
由于旧版本的
W3C
规范没有做约束,所以在绝大多数的浏览器中都同时支持双冒号和单冒号的写法
常用的伪元素选择器
::before
在选定元素的第一个子元素前插入内容::after
在选定元素的最后一个子元素后插入内容- 都默认为行内元素
- 都需要
content
属性配合(用于指定要插入的内容) - 都不能应用在替换元素上, 比如
<img />
或<br />
元素
::first-line
为块级元素第一行指定样式- 只能在块元素中使用(即
display
属性为这些值:block
、inline-block
、table-cell
、list-item
或table-caption
)
- 只能在块元素中使用(即
::first-letter
为块级元素第一行的第一个字符指定样式- 只能在块元素中使用(同
::first-line
)
- 只能在块元素中使用(同
::selection
为文档中被用户选中或处于高亮状态的部分指定样式- 仅这些样式可用:
color
、background-color
、cursor
、caret-color
、outline
、text-decoration
、text-emphasis-color
、text-shadow
- 仅这些样式可用:
::placeholder
为一个表单元素的占位文本指定样式
伪类
伪类即伪类选择器,表示元素的某种状态,使用单冒号(:
)语法
常用的伪类选择器
- 用户行为伪类
:hover
手型经过伪类,鼠标经过时触发(主要使用在PC
端,移动端也可以使用但消失不敏捷,体验不太好):active
激活状态伪类,元素被点击时触发(主要用于点击反馈,键盘访问无法触发):focus
焦点伪类,元素处于聚焦状态时触发(其只能匹配特定的元素)- 非
disabled
状态的表单元素,如<input>
- 包含
href
属性的<a>
元素 <area>
元素(可以生效的CSS
属性有限)<summary>
元素- 设置了
tabindex
属性的普通元素
- 非
:focus-within
整体焦点伪类,在当前元素或其任意其子元素处于聚焦状态时触发
URL
定位伪类- 输入状态伪类
:disabled
禁用状态伪类,匹配被禁用的元素(主要是表单元素):read-only
只读状态伪类,匹配输入框是否只读(只作用于<input>
和<textarea>
):placeholder-shown
占位符显示伪类,在<input>
或<textarea>
元素显示placeholder
时生效:default
默认选项伪类,匹配处于默认状态下的表单元素:checked
选中状态伪类,匹配任何处于选中状态的<radio>
、<checkbox>
或select
中的option
元素
- 文档树结构伪类
:root
匹配文档树的根元素(<html>
),其除了优先级更高之外其他与html
选择器相同:empty
匹配没有没有子元素的元素,子元素只可以是元素节点或文本(包括空格):first-child
匹配一组兄弟元素中的第一个元素:last-child
匹配一组兄弟元素中的最后一个元素:only-child
匹配没有任何兄弟元素的元素:nth-child()
匹配指定位置序号的元素:nth-last-child()
从后面匹配指定位置序号的元素:first-of-type
匹配当前标签类型元素的第一个:last-of-type
匹配当前标签类型元素的最后一个:only-of-type
匹配唯一的标签类型元素:nth-of-type()
匹配指定索引的当前标签类型元素:nth-last-of-type()
从后面匹配指定索引的当前标签类型元素
- 逻辑组合伪类
:not
反选伪类(也可以叫反选伪类),匹配不符合一组选择器的元素
- 其他伪类
:fullscreen
匹配当前处于全屏显示模式下的元素:dir()
方向伪类,匹配特定文字书写方向的元素
推荐阅读张鑫旭的《CSS 选择器世界》
实现垂直水平居中
text-align
+ line-height
只能在行内内容在一行时使用(换行了就 GG),同时还需要知道高度的具体值
.parent {
height: 150px;
/* 行高的值要与 height 一致 */
line-height: 150px;
text-align: center;
}
.child {
/* 如果子元素是块级元素需要改为行内或行内块级才能生效 */
display: inline-block;
vertical-align: middle;
}
absolute + transform
.parent {
position: relative;
}
.child {
position: absolute;
left: 50%;
top: 50%;
tansform: translate(-50%, -50%);
}
display: table-cell
.parent {
display: table-cell;
vertical-align: middle;
text-align: center;
}
flex
.parent {
display: flex;
justify-content: center;
align-items: center;
}
flex + margin
.parent {
display: flex;
}
.child {
margin: auto;
}
grid
.parent {
display: grid;
}
.child {
justify-self: center;
align-self: center;
}
grid + margin
.parent {
display: grid;
}
.child {
margin: auto;
}
flex: 1
代表什么?
flex
是一个 CSS
简写属性,用于设置 Flex
项目如何增大或缩小以适应其 Flex
容器中可用的空间
flex
是 flex-grow
flex-shrink
flex-basis
属性的简写
- flex-grow 用于设置
flex
项目的增长系数- 负值无效
- 初始值为
0
- 省略时默认值为
1
- flex-shrink 用于设置
flex
项目的收缩系数(仅在默认width/height
之和大于容器时生效)- 负值无效
- 初始值为
1
- 省略时默认值为
1
- flex-basis 用于设置
flex
项目在主轴方向上的初始大小- 初始值为
auto
- 省略时默认值为
0
- 初始值为
flex
缩写语法规则
单值语法规则
/* 全局属性值 */
/* 初始值 */
flex: initial; => flex: 0 1 auto
/* 从其父级继承 (flex 属性不可被继承,将设置为初始值) */
flex: inherit; => flex: 0 1 auto
/* 是关键字 initial 和 inherit 的组合(当属性可继承时为 inherit 不可继承时为 initial) */
flex: unset; => flex: 0 1 auto
/* 关键字值 */
/* 根据自身的宽度与高度来确定尺寸 弹性 */
flex: auto; => flex: 1 1 auto
/* 根据自身宽高来设置尺寸 非弹性 */
flex: none; => flex: 0 0 auto
/* 无单位数: flex-grow(标题答案)*/
flex: 1; => 1 1 0
flex: 0; => 0 1 0
/* 一个有效的 width/height 值: flex-basis */
flex: 10px; => 1 1 10px
flex: 20em; => 1 1 20em
flex: min-content; => 1 1 min-content
双值语法规则
- 第一个值必须为一个无单位数
- 第二个值必须为以下之一
- 无单位数:当作
flex-shrink
值 - 有效的
width/height
值:当作flex-basis
值
- 无单位数:当作
/* 无单位数: flex-grow | flex-shrink */
flex: 2 2; => 2 2 0
/* 有效的 width/height 值: flex-grow | flex-basis */
flex: 2 30px; => 2 1 30px
三值语法规则
- 第一个值必须为一个无单位数,当作
flex-grow
值 - 第二个值必须为一个无单位数,当作
flex-shrink
值 - 第三个值必须为一个有效的
width/height
值,当作flex-basis
值
flex: 2 2 10%;
link
和 @import
加载样式的区别
<link>
是一个 HTML
标签,其规定了当前文档与外部资源的关系
@import
是一个 CSS
语法规则,用于从其他样式表导入样式规则
link
和 @import
加载样式的区别
- 从属关系
<link>
是一个HTML
标签,只能出现在<head>
标签中@import
是一个CSS
语法规则,只能在<style>
标签和CSS
文件中使用
- 应用范围
<link>
标签用于链接各种类型的外部资源(这里只举三个 🌰)- 加载
CSS
:<link rel="stylesheet" href="/index.css" />
- 加载网站图标(
favicon
):<link rel="icon" href="favicon.ico" />
DNS
预解析:<link rel="dns-prefetch" href="https://fangzhioo.github.io">
- 加载
@import
只能用于引入CSS
- 加载顺序
<link>
会在浏览器加载页面时同时加载(多个<link>
会并行加载)@import
会在浏览器解析到CSS
中的@import
时再加载(多个@import
会串行加载)
DOM
可控性<link>
可以通过JavaScript
操作DOM
进行插入@import
没有DOM
接口,无法通过JavaScript
操作
关于 @import
的加载顺序
网上很多文章都说 @import
引入的 CSS
将在页面加载完毕后被加载,其实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,比如下面这段代码,我在 style
标签里面使用的 @import
,难道还要在页面加载完毕后再去加载
<!DOCTYPE html>
<html>
<head>
<title>关于 @import 的加载顺序</title>
<!-- 在 style 中使用 import 引入 css -->
<style>
@import url(./import.css);
</style>
<!-- 使用 link 引入 css -->
<link href="./link.css" rel="stylesheet" />
</head>
<body>
关于 @import 的加载顺序
</body>
</html>
然后打开浏览器 network
面板去查看具体资源的加载时间
import.css
排队时间
link.css
排队时间
所以 @import
的加载顺序要看其写在哪里,而不能一概而论
CSS3 新特性
CSS(Cascading Style Sheet 层叠样式表)主要是负责网站内容添加样式,但是随着现代浏览器的更新,CSS 能做到的效果也越来越华丽。其中出现的 CSS3 是 CSS 最新的标准。
在 W3C 中也有详细的对 CSS3 的介绍,CSS3 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重要的模块:
- 选择器
- 背景和边框
- 动画
- 转换
- ……
这里主要回顾下 CSS3 新特性中的transform(转换)、transition(过渡)和animation(动画)。
Transform
transform(转换)能够实现我们对 DOM 元素的缩放(scale)、平移(translate)、拉伸(skew)和旋转(rotate),一般 transform 分为2D 转换和3D 转换。
两个主要属性用于定义 CSS 转换:
transform
和transform-origin
transform-origin
—— 指定原点的位置。默认情况下,它位于元素的中心,可以移动。它被几个转换使用,如旋转,缩放或倾斜,需要一个特定的点作为参数。transform
—— 指定应用于元素的变换。这是由一个空格分隔的变换列表,按照合成操作的要求,一个接一个地应用变换。复合变换按从右到左的顺序进行应用。
2D 转换
2D 转换顾名思义,就只在平面上做元素的转换,可以把界面想象成一张纸,元素就是画在纸上的图案,我们用对应的方法,对这个图案进行缩放,旋转等操作。 2D 转换的方法主要有 translate(x,y)
、rotate(angle)
、scale(x-angle,y-angle)
、skew(x-angle,y-angle)
、matrix(n,n,n,n,n,n)
。
Internet Explorer 10、Firefox 以及 Opera 支持 transform 属性。Chrome 和 Safari 需要前缀 -webkit-。Internet Explorer 9 需要前缀 -ms-。
translate(x,y)
平移的意思,第一个参数表示 X 轴,第二个表示 Y 轴,负值则取反方向。
我们将一个 div 元素实现向右平移 50 像素同时向下平移 20 像素。
div {
transform: translate(50px, 20px);
-ms-transform: translate(50px, 20px); /* IE 9 */
-webkit-transform: translate(50px, 20px); /* Safari and Chrome */
-o-transform: translate(50px, 20px); /* Opera */
-moz-transform: translate(50px, 20px); /* Firefox */
}
rotate(angle)
旋转的意思,参数 angle 的单位是 deg(角度)表示以元素的中心为重心,顺时针开始旋转,负值则取逆时针。
我们将一个 div 元素实现顺时针旋转 30 度。
div {
transform: rotate(30deg);
-ms-transform: rotate(30deg); /* IE 9 */
-webkit-transform: rotate(30deg); /* Safari and Chrome */
-o-transform: rotate(30deg); /* Opera */
-moz-transform: rotate(30deg); /* Firefox */
}
scale(x-angle,y-angle)
比例的意思,没有单位,第一个参数表示 X 轴方向变化,第二个参数表示 Y 轴方向变化, 当值大于 1 时,按比例放大;当值大于 0 小于 1 时,按比例缩小;当值大于-1 小于 0 时,旋转 180 度按比例缩小;当值小于-1 时,旋转 180 度按比例放大。
我们将一个 div 元素(150px*150px)实现把宽度转换为原始尺寸的 2 倍,把高度转换为原始高度的 0.5 倍
div {
transform: scale(2, 0.5);
-ms-transform: scale(2, 0.5); /* IE 9 */
-webkit-transform: scale(2, 0.5); /* Safari 和 Chrome */
-o-transform: scale(2, 0.5); /* Opera */
-moz-transform: scale(2, 0.5); /* Firefox */
}
skew(x-angle,y-angle)
倾斜、扭曲的意思 ,第一个参数表示 X 轴方向,第二个参数表示 Y 轴方向,翻转一定的角度,单位 deg(角度)
我们将一个 div 元素实现围绕 X 轴把元素翻转 30 度,围绕 Y 轴翻转 20 度。
div {
transform: skew(30deg, 20deg);
-ms-transform: skew(30deg, 20deg); /* IE 9 */
-webkit-transform: skew(30deg, 20deg); /* Safari and Chrome */
-o-transform: skew(30deg, 20deg); /* Opera */
-moz-transform: skew(30deg, 20deg); /* Firefox */
}
matrix(n,n,n,n,n,n)
矩阵、模型的意思,是把所有 2D 转换方法组合在一起。以一个含六值的(a,b,c,d,e,f)变换矩阵的形式指定一个 2D 变换,相当于直接应用一个[a b c d e f]变换矩阵。并不是太了解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拓展下,这里就不多说了。
我们将一个 div 元素实现元素旋转 30 度。
div {
transform: matrix(0.866, 0.5, -0.5, 0.866, 0, 0);
-ms-transform: matrix(0.866, 0.5, -0.5, 0.866, 0, 0); /* IE 9 */
-moz-transform: matrix(0.866, 0.5, -0.5, 0.866, 0, 0); /* Firefox */
-webkit-transform: matrix(0.866, 0.5, -0.5, 0.866, 0, 0); /* Safari and Chrome */
-o-transform: matrix(0.866, 0.5, -0.5, 0.866, 0, 0); /* Opera */
}
3D 转换
对比 2D 转换,3D 转换可以想象成三维空间上的转换,把界面想象成三维空间,元素可以是三维空间中具体的事物,除了 X 轴、Y 轴还拥有 Z 轴(垂直于界面)的概念。
Internet Explorer 10 和 Firefox 支持 3D 转换。Chrome 和 Safari 需要前缀 -webkit-。Opera 仍然不支持 3D 转换(它只支持 2D 转换)。
对应的 3D 转换的方法,则是在 2D 方法的基础上,加上 3D 或者加上对应轴的描述。如translate3d(x,y,z)
、rotate3d(x,y,z,angle)
、translateZ(z)
,rotateX(angle)
等;
translate3d(x,y,z)
、translateX(x)
、translateY(y)
、translateZ(z)
3D 平移,在三维空间中重新定位一个元素。
我们将一个 div 元素实现向 X 轴(向右)平移 50 像素,向 Y 轴(向下)平移 20 像素同时向 Z 轴(向上)平移 40 像素。
div {
transform: translate3d(50px, 20px, 40px);
-webkit-transform: translate3d(50px, 20px, 40px); /* Safari 和 Chrome */
-moz-transform: translate3d(50px, 20px, 40px); /* Firefox */
}
rotate3d(x,y,z,angle)
、rotateX(angle)
、rotateY(angle)
、rotateZ(angle)
3D 旋转。在三维空间中,旋转需要一个由 x,y,z 和原点(由transform-origin
属性定义)共同描述的向量,作为旋转轴。rotate3d(x,y,z,angle)
(x,y,z)配合原点描述旋转轴,angle 为旋转角度。rotateX(angle)
描述以 X 轴为旋转轴,旋转角度为 angle,相当于rotate3d(1, 0, 0, angle)
rotateY(angle)
描述以 Y 轴为旋转轴,旋转角度为 angle,相当于rotate3d(0, 1, 0, angle)
rotateZ(angle)
描述以 Z 轴为旋转轴,旋转角度为 angle,相当于rotate3d(0, 0, 1, angle)
我们将一个 div 元素实现在(1,1,1)和原点定义的旋转轴上顺时针旋转 60 度。
div {
transform: rotate3d(1, 1, 1, 60deg);
-webkit-transform: rotate3d(1, 1, 1, 60deg); /* Safari 和 Chrome */
-moz-transform: rotate3d(1, 1, 1, 60deg); /* Firefox */
}
那么我们再有一个 div,实现围绕 X 轴顺时针旋转 60 度。
div {
transform: rotateX(60deg); /* 相当于rotate3d(1, 0, 0, 60deg) */
-webkit-transform: rotateX(60deg); /* Safari 和 Chrome */
-moz-transform: rotateX(60deg); /* Firefox */
}
scale3d(x, y, z)
、scaleX(x)
、scaleY(y)
、scaleZ(z)
3D 缩放,定义在三维空间中元素大小的变换。由于缩放的量有矢量定义,当坐标值在(-1,1)之内时,则沿该方向缩小,反之放大,值为 1 时,则保持不变。scale3d(x, y, z)
三个参数表示在每个方向上的缩放量scaleX(x)
定义了沿 x 轴(水平)调整元素大小的变换,相当于scale(x, 1)
或scale3d(x, 1, 1)
scaleY(y)
定义了沿 y 轴(垂直方向)调整元素大小的变换,等于scale(1, y)
或scale3d(1, y, 1)
scaleZ(z)
定义了沿着 z 轴调整元素大小的的变换,scaleZ(z)
相当于scale3d(1, 1, z)
我们将一个 div 元素实现 X 轴方向缩放 2 倍,Y 轴方向缩放 0.8 倍,Z 轴方向缩放 0.2 倍。
div {
transform: scale3d(2, 0.8, 0.2);
-webkit-transform: scale3d(2, 0.8, 0.2); /* Safari 和 Chrome */
-moz-transform: scale3d(2, 0.8, 0.2); /* Firefox */
}
matrix3d(a1, b1, c1, d1, a2, b2, c2, d2, a3, b3, c3, d3, a4, b4, c4, d4)
3D 变换的矩阵,定义一个用于 3D 变换的 4×4 齐次矩阵。
本人表示一脸懵逼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拓展下,告辞!!!
Transition
我们可以在不使用 Flash 动画或 JavaScript 的情况下,当元素从一种样式变换为另一种样式时为元素添加效果。
transition
是 transition-property
,transition-duration
,transition-timing-function
和transition-delay
的组合(速记)属性。
transition-property
规定设置过滤效果的 CSS 属性名称transition-duration
规定完成过渡效果所需要的时间transition-timing-function
规定速度效果的速度曲线transition-delay
定义过渡效果开始的延迟时间
其中transition-property
和 transition-duration
是必须规定的。一般在元素的不同状态之间添加过渡效果,比如 :hover
、:active
等或者 JavaScript 动态设置。
Internet Explorer 10、Firefox、Chrome 以及 Opera 支持 transition 属性。Safari 需要前缀 -webkit-。Internet Explorer 9 以及更早的版本,不支持 transition 属性。Chrome 25 以及更早的版本,需要前缀 -webkit-。
我们将一个 div 元素添加一个过渡效果。
div {
width: 150px;
height: 150px;
background-color: aqua;
/*transition-property: all;
transition-duration: 1s;
transition-timing-function: ease;
transition-delay: 0.5s;*/
transition: all 1s ease 0.5s;
-moz-transition: all 1s ease 0.5s; /* Firefox 4 */
-webkit-transition: all 1s ease 0.5s; /* Safari 和 Chrome */
-o-transition: all 1s ease 0.5s; /* Opera */
}
div:hover {
width: 300px;
height: 300px;
background-color: gold;
}
那么,在 CSS3 之前,是如何实现这种效果的呢?当然是 JavaScript 以及 JQuery 啦!接下来我们就对比下 CSS3、JavaScript 和 JQuery 三种方式实现过渡效果的例子。
CSS3 实现
div {
height: 0; /* 修改height到150px 即可触发过渡 */
width: 150px;
overflow: hidden;
border: 1px solid #cfcfcf;
transition: height 0.6s ease;
}
点击看图
JavaScript 实现
var js_btn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transition-js-btn')
var js_ele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transition-js-ele')
var flag = false,
height = 0,
timer = null
function step() {
height = flag ? height + 1 : height - 1
if (height < 0) {
height = 0
clearInterval(timer)
return
} else if (height > 150) {
height = 150
clearInterval(timer)
return
}
js_ele.style.height = height + 'px'
}
js_btn.onclick = function () {
if (timer) {
clearInterval(timer)
}
flag = !flag
timer = setInterval(step, 1)
}
点击看图
JQuery 实现
$('#transition-jq-btn').on('click', function () {
$('#transition-jq-ele').stop().slideToggle()
})
点击看图
到这里,大家应该也能感受到 CSS3 过渡属性带来的好处了,而且对于浏览器性能而言,CSS3 性能也是更优!
那么我们结合之前的 transform
,来实现一个 3D 旋转效果。
<div class="content">
<div class="card">
<img class="front" src="card_front.png" />
<img class="back" src="card_back.png" />
</div>
</div>
.content {
position: relative;
width: 200px;
margin: 0 auto;
}
.card {
width: 200px;
height: 380px;
}
.card img {
position: absolute;
}
.back,
.front {
transition: all 0.4s;
backface-visibility: hidden;
-webkit-backface-visibility: hidden;
/*当元素背对我们的时候,隐藏元素*/
}
.back {
transform: rotateY(180deg);
}
.front {
transform: rotateY(0deg);
}
.card:hover .back {
transform: rotateY(0deg);
}
.card:hover .front {
transform: rotateY(180deg);
}
Animation
动画是使元素从一种样式逐渐变化为另一种样式的效果。通过animation
,我们能够创建动画效果,在许多网页中取代 gif 动图、Flash 动画以及 JavaScript 动态设置。
animation
是 animation-name
,animation-duration
,animation-timing-function
,animation-delay
,animation-iteration-count
,animation-direction
,animation-fill-mode
的组合(速记)属性。animation-play-state
则不包括其中。
animation-name
规定@keyframes
动画的名称animation-duration
规定动画完成一个周期所花费的秒或毫秒。默认是 0。animation-timing-function
执行动画完全的曲线 默认是 "ease"animation-delay
动画开始的延迟时间 默认 0animation-iteration-count
动画完成次数 默认 1 infinite 表示无穷次animation-direction
规定动画是否在下一周期逆向地播放。默认是 "normal"。animation-fill-mode
动画执行完毕停留在最后一秒的位置animation-play-state
规定对象动画时间之外的状态。
其中 animation-name
动画的名称和 animation-duration
动画时间(默认 0,不执行)两项是必须的规定的。
Internet Explorer 10、Firefox 以及 Opera 支持 @keyframes 规则和 animation 属性。Chrome 和 Safari 需要前缀 -webkit-。Internet Explorer 9,以及更早的版本,不支持 @keyframe 规则或 animation 属性。
在animation
中,最主要的还是animation-name
中定义的 @keyframes
规则。@keyframes
规则用于创建动画。在 @keyframes
中规定某项 CSS 样式,就能创建由当前样式逐渐改为新样式的动画效果。 详细的可以查看 腾讯云的开发者文档。 在@keyframes
方法中,我们可以改变样式任意多次,我们用百分比来规定变化的趋势,或者用关键词 from
和 to
等同于 0% 和 100%。分别表示动画的开始和结束。为了更多的支持,建议使用百分比。
我们来实现一个简单的动画效果。将一个 div 元素移动起来。
div {
position: relative;
width: 60px;
height: 60px;
background-color: #e87da1;
animation: myMove 2s ease infinite 1s alternate;
-webkit-animation: myMove 2s ease infinite 1s alternate;
-moz-animation: myMove 2s ease infinite 1s alternate;
-ms-animation: myMove 2s ease infinite 1s alternate;
-o-animation: myMove 2s ease infinite 1s alternate;
/* 下面相当于 animation: myMove 2s ease infinite 1s alternate; */
/* animation-name: myMove;
animation-duration: 2s;
animation-timing-function: ease;
animation-delay: 1s;
animation-iteration-count:infinite;
animation-fill-mode: alternate; */
}
@keyframes myMove {
0% {
top: 0;
left: 0;
}
50% {
top: 150px;
left: 150px;
border-radius: 50%;
}
100% {
top: 0;
left: 0;
}
}
/* 适配不同浏览器内核 */
@-webkit-keyframes myMove {
/* Safari 和 Chrome */
0% {
top: 0;
left: 0;
}
50% {
top: 150px;
left: 150px;
border-radius: 50%;
}
100% {
top: 0;
left: 0;
}
}
@-moz-keyframes myMove {
/* Firefox */
0% {
top: 0;
left: 0;
}
50% {
top: 150px;
left: 150px;
border-radius: 50%;
}
100% {
top: 0;
left: 0;
}
}
@-ms-keyframes myMove {
0% {
top: 0;
left: 0;
}
50% {
top: 150px;
left: 150px;
border-radius: 50%;
}
100% {
top: 0;
left: 0;
}
}
@-o-keyframes myMove {
/* Opera */
0% {
top: 0;
left: 0;
}
50% {
top: 150px;
left: 150px;
border-radius: 50%;
}
100% {
top: 0;
left: 0;
}
}
这里就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动画效果,我们看下 myMove 中定义的动画,有三个状态,0%,50%和 100%。然后在 2s 完成这样一个周期动画。三种状态对应其时刻的样式。当然也可以写更多的样式,比如宽高,背景色什么的。
逐帧动画
大家都知道,逐帧动画是在连续的关键帧中分解动画动作,也就是在时间轴的每帧上逐帧绘制不同的内容,使其连续播放而成动画。那么在这里,我们同样可以用 CSS3 实现逐帧动画的效果。需要用到animation-timing-function
属性。
animation-timing-function
属性的值可以为以下几个值:
step-start
跳过第一帧 等同于steps(1,start)
step-end
跳过最后一帧 等同于steps(1,end)
steps(n)
将动画的每一帧之间分为 n 份显示steps(n,start/end)
将每一帧之间分为 n 份显示,并跳过开头第一帧/结尾第一帧
我们有这样一张图片,可以看出一个女孩奔跑的动作。
现在我们用这张照片实现一个逐帧动画的效果。
div {
width: 180px;
height: 300px;
background: url(/img/girl.png);
animation: girl 1s infinite step-end;
}
@keyframes girl {
0% {
background-position: 0 0;
}
14.3% {
background-position: -180px 0;
}
28.6% {
background-position: -360px 0;
}
42.9% {
background-position: -540px 0;
}
57.2% {
background-position: -720px 0;
}
71.5% {
background-position: -900px 0;
}
85.8% {
background-position: -1080px 0;
}
100% {
background-position: 0 0;
}
}
到这里,CSS3 新特性的三个有趣的属性就介绍完了。
个人觉得还是很炫的,毕竟前端在考虑功能的同时,用户感受和用户体验也是很重要的部分。借助这部分新特性,可以完成的效果还是挺不错的。